初到婺源的時候正值秋天。車疾馳過那一方長長的山水畫廊,便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婺源。
眼前那份熟悉又陌生的寧靜,在當今的鄉(xiāng)土中國并不輕易尋見。婺源以它氣韻雅逸的姿勢,站成了我夢里故鄉(xiāng)的模樣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太過粗糲太過古樸,像極了那些辛苦勞作、滄桑疲憊的鄉(xiāng)間農(nóng)婦;我到過江南的鄉(xiāng)村,那里的鄉(xiāng)村太過柔婉太過雅致,像極了那些薄施粉黛、熟讀詩書的大家閨秀。我也曾到過北方的鄉(xiāng)村,那里的鄉(xiāng)村太過粗獷太過豪放,像極了那些劃拳斗酒、占山為王的女大當家。
婺源,則是一個柔情大氣的山野女子,山為眉黛水為明眸,幽幽的香樟氣息是她醉人的體香。溫潤彌蕩的白霧,是披在她姣好面孔上的一抹輕紗。那小橋流水與雕刻般精致的民居,那蠟染藍布和滋潤平和的生活,老屋、古樹、深巷、斷墻、菜園、籬笆、炊煙、青石板路等許多意象參差在一起,那不就是我千里追尋、魂牽夢繞的家園么?多少年來,我不是一直被這樣的村莊所迷戀么?
我們去的地方叫李坑村,史稱“婺東第一村”,更是婺源山水畫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
這里的民居大都依山傍水,村內街巷溪水貫通,九曲十彎,由東向西緩緩而流。清溪兩岸即是人家。柳碣飛瓊、雙橋疊鎖、焦泉浸月、道院鐘鳴、仙橋毓秀等景點皆在其中,青瓦粉墻,青石鋪地,小橋流水,處處透著平易、雋永的親切,構筑了一幅小橋、流水、人家的詩意畫卷。撐著傘漫步其中,感受著四周靜謐的氣氛,恍如世外。
走過中書橋,在古老的香樟樹旁,就是更加古老的村莊。穿行在古村的記憶里,歲月的底色,如一杯茶,在我面前,慢慢泡出了芳香。我放逸腳步走進村中一座老房子,又從巷中另一幢老屋走出。心中升騰起一種奇特的詩意,仿佛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之間來去自如、心無掛牽。無論古樸、鮮活,或虛妄,呈現(xiàn)給我的都是記憶或視覺中的質感,背景是這一方山水、老屋以及人和歲月的調和。
李坑的建筑風格大都是明清民居風格,是一組集贛中民居之精華,融木雕、石雕、磚雕、彩繪為一體的經(jīng)典建筑群!按禾@堂”、“銅綠坊”、“大夫第”,一腳踏進去,說不準就是某個朝代某個官宦人家、商賈豪富的深宅大院。不論是官家府第還是普通民居,一進門必是或大或小方方正正的天井,映出一方永遠敞開亙古不變的天空。只有從房子大小、磚雕門樓、木雕窗欄以及各種彩繪的精致程度上,才能辨得出當年主人的身份與家境。歲月的灰塵與時間的粘連,使這些明清百年老屋斑駁成一種古老深邃的寧靜與寂寞。
我佇立在一座明清百年古居———光明茶樓前,遙想當年主人在此居住的情景,幾多故園煙雨,皆付一溪東流水。只有兩側的馬頭墻高高昂起,有種遺世獨存的意味。樓廊下的燈籠早已褪去艷色,松垮的樓板吱呀作響,絲絲古意撲面而來。屋里擺設儼然是個茶鋪。一排古老的格子窗和清明上河圖,散發(fā)著古樸悠遠的氣息。入得屋來,主人便殷勤上前倒茶,和我們閑聊起李坑村的前世今生。
2004年秋天,國內一部著名電視劇《青花》,曾經(jīng)以李坑村明清古民居為背景,一個男人與三個女人在這里演繹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。這樣的故事,適合發(fā)生在這樣的小鎮(zhèn)上。就像一本古老的線裝書從手里翻過,歲月?lián)渎渎涞袅撕芏嗷覊m。但那種凄美驚艷的愛情,還是一次次讓我們的眼睛溫潤而發(fā)亮。如今的光明茶樓已是李坑村的著名景點,多了幾分喧囂,少了幾分幽靜,在古老時光的低吟淺唱中漸行漸遠。
與之相鄰的人家雖各據(jù)一方,門戶卻都敞開著。錯落有致的院落里,桑麻、玉米和高粱全都不分季節(jié)、欣欣然郁蔥蔥地生長著。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打鬧,笑語不時竄到墻頭上飛旋,如零落的蒲公英隨風飄飛不知所往。
像李坑這樣美麗安靜地藏匿在歲月深處的村莊,在婺源幾乎舉目皆是。它滿足了世人對夢里家園所有的美好想象,讓無數(shù)千里追尋的靈魂安然棲息在這一方山水。難怪婺源的鄉(xiāng)村,一直為無數(shù)游人墨客所迷戀,被譽為“中國最美的鄉(xiāng)村”。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