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泉寺石窟依山開鑿,始建于北魏時期,唐宋兩代較為鼎盛,F(xiàn)殘留36個洞窟,保存有唐代以來雕塑佛像及壁畫等珍貴文物,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。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監(jiān)督修建法泉寺,宋代崇寧五年(1106年)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云寺為上下兩院禪寺,允許會州法泉寺容納五百僧人修行。明朝正統(tǒng)四年(1439年),靖虜衛(wèi)指揮房貴與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創(chuàng)建大佛殿、天王殿、伽藍殿、觀音堂等。明代兵部尚書彭澤青年時游學至靖遠,曾寄身法泉巖洞潛心讀書,作有《東山八景》詩及《仙堤賦》等詩文。近代有張大千、于右任、何裕、范振緒、張云錦等文化名人尋訪古寺并留下墨寶。張大千曾題聯(lián):“巖前柱杖看云起,松下橫琴待鶴歸”,臨洮何裕題有“法能護體,地翠千里;泉可洗心,靈映九州”,均已木刻懸掛寺內洞窟門上。現(xiàn)今珍藏于甘肅省圖書館的文溯閣《四庫全書》,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內保存。
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,石冽泉清,被佛家視為修行善地,證道勝境,譽稱“法泉地靈”,是靖遠古八景之一。自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創(chuàng)建歷史,珍貴的文化遺產,獨特的紅巖景觀,成為隴上黃河風情線一處重要的旅游觀光地,現(xiàn)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