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體現(xiàn)說明的一點是諸葛三兄弟中,諸葛瑾、諸葛亮是親兄弟,諸葛誕是兩人的同族兄弟。當時人認為“蜀得其龍,吳得其虎,魏得其狗”,龍虎狗有著怎么的命運與人生結局呢?
1.諸葛瑾
字子瑜,174年出生。諸葛瑾在早年間曾游學洛陽,后來天下大亂,率家人避居江東。后來孫權的姐婿弘咨遇到諸葛瑾,對其才華非常欣賞,就向?qū)O權推薦,與魯肅等一起擔任賓待,后又成為孫權長史、中司馬等職。215年,孫權遣諸葛瑾出使劉備,與諸葛亮在公館見面,未嘗談及私事,最后雙方重新劃分邊界。
諸葛瑾人如其名,為人非常謹慎,他同孫權談話時,從不急迫直言,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,點到為止;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,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(nèi)容而轉(zhuǎn)向其他的話題,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,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。
219年,諸葛瑾跟從呂蒙討伐關羽,因功被封為宣城侯、綏南將軍、南郡太守,代替呂蒙駐守公安。221年,劉備親率大軍伐吳,諸葛瑾曾給劉備寫信勸和,但被劉備斷然拒絕。當時有人對孫權說諸葛瑾私下派人與劉備聯(lián)絡。孫權說道:“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,子瑜之不負孤,猶孤之不負子瑜也!
229年,孫權稱帝,封諸葛瑾為大將軍、左都護,領豫州牧。諸葛瑾雖然被封為武官,但其軍事才能與其弟諸葛亮不可同日而語,幾次出兵作戰(zhàn),均無建樹。241年,諸葛瑾病死,時年68歲。
諸葛瑾有三子,長子諸葛恪,次子諸葛喬,三子諸葛融。252年,孫權死后,諸葛恪曾執(zhí)掌東吳軍國大權。253年,諸葛恪被宗室孫峻所殺,被誅滅三族。留在蜀國的諸葛喬一脈認祖歸宗,延續(xù)諸葛瑾的香火。
2.諸葛亮
字孔明,181年出生。關于諸葛亮的人生經(jīng)歷,不再過詳細介紹,主要說下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。諸葛亮除了是位優(yōu)秀的政治家、軍事家外,他在書法、繪畫、音樂上的成就同樣不低。
諸葛亮“善畫,亦喜作草字,雖不以書稱,世得其遺跡,必珍玩之”,宋徽宗就曾收藏諸葛亮的草書《遠涉帖》。唐朝張彥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寫道:“諸葛武侯父子皆長于畫!,“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,以漢、魏三國為上古,則蔡邕、張衡、曹髦、楊修、桓范、徐邈、曹不興、諸葛亮之流是也。”;在音樂方面,諸葛亮制作七弦琴、石琴,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——《琴經(jīng)》。
阿房宮北起今西安市三橋鎮(zhèn)西北之新軍寨、后圍寨,南至王寺村——和平村北緣一線,縱長五公里;東以皂河為界,西迄長安縣小蘇村—紀陽村,橫寬3公里,占地約十五平方公里。
阿房宮遺址遺址坐落在龍首原往西南延伸的臺地上,海拔高度394.2—401.4米。建筑遺址密集區(qū),主要分布在三橋鎮(zhèn)以南。在這一區(qū)間內(nèi),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還有20余處,其中以阿房宮前殿遺址為最大,又以阿房村和紀陽寨兩地的臺基最為稠密。建筑用的筒瓦、板瓦、瓦當、鋪地磚、圓形和五角形陶質(zhì)水道、漏斗、原石柱礎等遺物隨處可見。
阿房“阿房”,即“阿城”。位于阿房宮前殿夯土臺基之上,是前殿及其附屬建筑的外垣,先于前殿而施工。當阿房前殿的臺基夯筑起來之后,首先就在北邊和東西兩邊緣之上筑起圍墻。隨后,寬厚結實的北垣就成了建“阿房”的基礎。在今阿房宮前殿遺址西端,有村莊名曰“大古城”、“小古城”。其所處位置,表明“阿城”在“前殿”之外、“阿房宮”之內(nèi)。
阿房阿城之所以“三面有墻,南面無墻”,同施工技巧和政治形勢有關。從工程學而言,合理安排、提高時效是一條重要的原則。筑“阿城”本為設計的內(nèi)容之一,先三面圍墻,既是“阿房”的前一道工序,也便于現(xiàn)場的管理!澳厦鏌o墻”,在于留出人員、材料等進出的通道。當“阿房前殿”建起、門闕完工,再筑南墻閉合?上啬﹣y世,形格勢禁,阿房宮工程被迫廢棄,自然沒有南墻。20世紀50年代,當?shù)剞r(nóng)民在殿址北部取土,曾挖出云紋瓦當、板瓦、殘磚、石柱礎及陶水管道等建筑遺物?脊殴ぷ髡咭捕啻翁げ,看到同樣的情況,說明前殿基址上的北部原來有建筑物存在?脊抨犜谂_基的東、北、西三面邊緣上鉆探,發(fā)現(xiàn)了墻垣遺跡,證實了“阿城”的歷史存在。
前殿
現(xiàn)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臺基,西起西安市長安區(qū)紀陽鄉(xiāng)古城村,東至巨家莊,經(jīng)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,寬420米,最高處高約7—9米,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臺基[15] 。阿房宮前殿相當于三分二的故宮總面積,1992年,聯(lián)合國科教文組織對阿房宮進行了調(diào)查和認可,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 ,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“世界奇跡 ”。
阿房宮前殿遺址作為一項巨型的系統(tǒng)工程,在施工程序上是把“阿房宮前殿”列入先期工程而首先展開。盡管“前殿”不等于阿房宮,卻是“阿房宮”的主要組成部分,屬于朝宮的重心所在。這種先建宮后筑城的作法,似乎是個傳統(tǒng)。如秦孝公“筑冀闕,徙都之”,漢長安城也是先建宮后筑城的。[5] 前殿東起趙家堡,西至大古城和小古城的,利用龍首塬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再經(jīng)夯筑而成。借助地勢,隆起土臺,當?shù)厝顺蔀椤班d塢嶺”。最新的鉆探資料顯示,前殿遺址現(xiàn)存地面之上的夯土臺基東西長1119米、南北寬400米。通過鉆探和試掘知,原址東西長1270米、南北寬426米,面積達541020平方米。從秦代地面算起,現(xiàn)存夯土臺基最大高度在12米之上。其土質(zhì)純凈密實,夯層清晰而整齊,層厚7—8厘米,足以看出為承托大殿而具有很大的荷載能力。
上林苑
2006年03月12日,考古工作者在對陜西阿房宮前殿遺址西面至灃河東岸的大面積調(diào)查、勘探基礎上,發(fā)掘了上林苑1、2號建筑遺址,取得了重要收獲。
上林苑二號遺址遠景上林苑1號建筑遺址,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處,該遺址分為南、北兩部分。遺址南部為宮殿區(qū),其夯土臺基已毀壞,現(xiàn)存東西最大長度250米、南北最大寬度45米,面積為11250平方米;北部為園林區(qū),因毀壞嚴重,其范圍已無法確定?脊殴ぷ髡咴趯z址南部宮殿區(qū)的西部邊緣進行了發(fā)掘,出土遺物以磚、板瓦、筒瓦、瓦當?shù)冉ㄖ牧蠟橹。遺址建筑倒塌堆積層內(nèi)建筑材料中板瓦、筒瓦、瓦當都有被大火燒過的痕跡,此外還有大量被火燒毀的墻皮殘塊出土,這些現(xiàn)象都說明該建筑遺址曾經(jīng)遭遇過很大的火災。上林苑2號建筑遺址與1號建筑遺址相距僅500米,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南1200米,是傳說中的“阿房宮烽火臺”遺址。該建筑分為兩部分,上部為建筑,下部為夯土臺基。遺址毀壞嚴重,遺存的出土表明該建筑應為高臺多層建筑。
上林苑四號遺址現(xiàn)存的夯土臺上林苑遺址還發(fā)掘面積440平方米,一條20米長蜿蜒壯觀的漢代地下排水管道。離漢代地下排水管道東邊幾米遠,考古人員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戰(zhàn)國秦時期墻基遺址。墻基遺址南北長近40米,寬約3.5米,高1.5米?脊湃藛T在厚大的墻基西側(cè)發(fā)現(xiàn),墻里面還穿過一條排水管道。墻基遺址東邊約百米遠一個高大的夯土臺基,正是上林苑一號遺址——紀陽寨遺址所在地。
宮殿群阿房宮前殿遺址東500米處,有一座高大的土臺,周長約310米,高約20米,當?shù)厝朔Q其為“始皇上天臺”,是阿房宮遺址內(nèi)最顯著的建筑遺跡之一。2006年12月18日,經(jīng)過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側(cè)30多平方公里近一年的考古調(diào)查、勘探與部分發(fā)掘,考古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傳說的秦始皇上天臺遺址實際上是戰(zhàn)國秦時期營建的上林苑中的一處宮殿建筑群。
上天臺遺址考古人員對高臺建筑南面坡進行了解剖式發(fā)掘,以其為核心,東面、西面、北面均發(fā)現(xiàn)附屬建筑,地下則發(fā)現(xiàn)了多處由陶水管道鋪就的排水設施。高臺建筑的南面沒有建筑遺跡,但考古工作者在地下約1米處發(fā)現(xiàn)有沙層分布,據(jù)此推斷:該處應是古代河道或湖泊,很可能是古人登高臨水的園林景觀。
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、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認為,上天臺遺址的核心是一座高臺宮殿建筑,下為夯土臺基,上為宮殿建筑,應是一座可分為底、中、頂三部的高臺宮殿建筑。這與秦都咸陽宮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,是較典型的戰(zhàn)國高臺宮殿建筑。從考古學角度看,這處遺址是秦國在上林苑建造的一處以高臺建筑為核心的宮殿群。
四川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(2016-04-13)
四川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(2016-04-13)
傳承非遺助推脫貧 四川啟動殘疾人蜀繡藝術人才培養(yǎng)(2016-04-13)
山西代縣民間傳統(tǒng)手藝年創(chuàng)產(chǎn)值5億多元(2016-03-30)
2016年三大必游黃金線路(2016-03-25)
武漢6位老人結伴自駕游美國 不會英文靠導航領路(2016-03-25)
江蘇常州文物修復師上央視走紅 曾是博物館保安(2016-03-24)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