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州目連戲講究武功雜耍,動作激烈,當?shù)乩习傩胀Q“演目連”為“打目連”。明張岱《陶庵夢憶--目連戲》條記載,當時徽州目連戲班的演員在臺上,“如度索、舞 、翻桌、跳圈、竄火、竄劍之類,大非情理! 徽州目連戲還極具觀眾參于性,祁門栗木村在演出目連戲之前,全村人都要“齋戒”,大清掃,并由班主以每戶門上張貼“虔誠齋戒”字樣的黃裱紙,一直到演出“劉氏打狗開葷”時,村人方可動葷。演“叉雞婆”的演員可以到臺下亂跑,到攤上隨便抓東西吃。演到《劉氏逃棚》,臺上臺下萬人齊聲吶喊,聲勢哧人。 目連戲是一個復雜的文藝現(xiàn)象,雖然以佛教的面貌出現(xiàn),但它包容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。佛教的因果報應,道家的清靜無為,儒家的忠孝節(jié)義,在劇中都得到了體現(xiàn)。明清時期在徽州占統(tǒng)治地位的程朱理學,就是吸收釋家、道家學術思想成果創(chuàng)立起來的新儒家學派。鄭之珍生活在程朱故里,其思想必然受到新安理學的浸淫。經(jīng)他改編整理的《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》,恰到好處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。正因為目連戲在表演形式上受到民間老百姓的歡迎,意識形態(tài)又符合士紳階層的要求,所以在徽州一直很盛行。 民間還常常把“打醮”、“廟會”、“請菩薩”等活動同目連戲結(jié)合在一起。很多地方在閏年或閏月以及遭到天災人禍時演出目連戲,演出的規(guī)模一般都較大,三天三夜到七天七夜不等,而且往往從太陽落山演到次太陽出山,俗稱“兩頭紅”。有的地方白天唱“平臺”(徽劇或京。砩铣窟B戲。1979年歙縣韶坑班還演出過三天三夜的目連戲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