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的劉老圩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圩堡,也就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。
劉銘傳一生60年中,共有4處居所:出生地四房郢,辦團練建的旱莊,剿滅東捻后始建的劉老圩,臺灣歸來另建的劉新圩,最終于此駕鶴西去。其中,四房郢被官兵放火燒毀,劉新圩則被滔滔洪水所吞沒,旱莊至今也僅存4間老屋。
劉老圩始建于1868年(同治七年)春。年初,李鴻章在平定東捻后,為劉銘傳請賞,清廷“賞給三等輕車都尉世職”(時年32歲),劉銘傳以“血戰(zhàn)多年,積勞成疾,莫能騎,乃乞歸養(yǎng)疴”,經(jīng)李鴻章奏準,返回老家旱莊,與家人團聚。此時,功成名就的劉銘傳,因家室興旺,旱莊擁擠,便在此不遠處擇地始建新居。
1869年春,劉銘傳在直隸提督任上以傷病奏請開缺,獲準,返回肥西。新居建成,舉家喬遷。
新居建成后,以何命名?值得肯定的是不可能稱劉老圩,而應該稱為“大潛山房”。
其實,早在三年前(同治五年),劉銘傳已構思了新居藍圖,“大潛山房”的命名也成竹在胸。平吳剿捻期間,“武臣中之名士”劉銘傳酷愛詩棋酒。在軍中,在馬背上,時常吟哦作詩,回到家鄉(xiāng)即與“合肥三怪”王尚辰、朱景紹、徐子苓等頻繁交往,彼此唱和,相互濡染。那時合肥一帶流行一種文人風氣,多好以“某某山房”命名故居,如徐子苓在龍泉山的故居即稱“青陽山房”,劉銘傳該是受此影響,萌生了將要構建于大潛山下的新居命名為“大潛山房”的初衷。同年,劉銘傳在周家口軍中將早期詩作結集,定名《大潛山房詩抄》,呈請曾國藩作序,曾帥欣然命筆,對劉詩頗為欣賞。并于三年后新居建造的同時,首次刊印《大潛山房詩抄》。喬遷之際,劉銘傳好心情不免流露筆端,親自撰書“大潛山房題聯(lián)”:解甲歸田樂,清時舊壘閑。
近年,肥西縣文物所組織力量,多次對劉銘傳故居遺跡進行發(fā)掘考證,先后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批很有說服力的物證:
2007年春,在清理故居內濠溝時出土一個殘破的青花白瓷碗,碗的底部清晰顯露私家燒制時用正楷書寫的“大潛山房”藍色字體。同時發(fā)現(xiàn)一塊漢白玉內宅門匾,可惜正文嚴重磨損痕跡不再,落款也殘缺不全,僅現(xiàn)“大潛”兩字,“山”字缺半,“房”字無存。
2008年5月10日,在民間發(fā)現(xiàn)私人收藏的一尊銀杯,四周刻寫“大潛山房”4個隸書,十分清晰、完整。
另外,2003年春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,有上海工美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枚長7.9cm的胡開文墨,正面楷書“大潛山房”,下注:“同治壬申省三囑開文選煙”,背面隸書“十年如石,一點如漆”。
同治壬申系1872年,即新居落成已經(jīng)4年,劉銘傳仍然使用故居稱謂。
此類劉家當時的生活用具、居家裝飾、文房墨寶,無當留下“大潛山房”的烙印。
那么“劉老圩”的稱謂緣何而起?筆者認為,1891年6月,劉銘傳赴臺7年后回歸家鄉(xiāng)“大潛山房”,因其晚年痼癖山林,便在六安麻埠九宮山新建一座類似“大潛山房”的別墅式莊園。應是后來家人、鄉(xiāng)鄰為方便起見,以示新、老之分,便將先建的稱“老劉圩”,后建的稱“劉新圩”。當時,民間有習慣,稱周盛波、周盛傳故居為“周老圩”,唐定奎故居為“唐老圩”(唐五房圩),稱張樹聲故居為“張老圩”,其五弟張樹屏另擇地新建的居所為“張新圩”。
當然,劉老圩的稱謂由來已久,已被約定俗成,且很多文書包括建國后的相關文件都沿襲了這一名稱,此亦無妨,權作歷史不需更正。
(供稿:肥西縣旅游局)
黃山:看冬日水墨畫 游奇俏中國風(2013-01-05)
安徽傳統(tǒng)戲劇——黃梅戲(2012-11-28)
2012-2013年度安徽黃山景區(qū)冬游價格及優(yōu)惠獎勵政策(2012-11-26)
名城(上海)—名湖(杭州西湖)—名山(安徽黃山)(2012-11-22)
走進安徽(2012-11-06)
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菜(2012-11-06)
世界遺產(chǎn)探訪之旅(2012-09-14)
發(fā)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